苏黎世毕业的爱因斯坦虽然有才华,但情商低,贵人对他的帮助很大
刚毕业的爱因斯坦,其实很想成为联邦工学院某位教授的助手。 在当时,只要本人愿意,每位毕业生都能找到这样的工作。 但爱因斯坦并没有如预想的那样找到教授助理的工作。 原因在于,联邦工学院的两位物理教授,可能没有发现爱因斯坦的物理天才,但却非常清楚爱因斯坦的傲慢无礼。
佩尔内教授曾经严厉申斥过爱因斯坦,所以爱因斯坦也很知趣地没有向他申请工作。 另一位物理教授韦伯,也对爱因斯坦十分反感,所以宁愿找两个工程系的毕业生做助手,也没有要爱因斯坦。
于是爱因斯坦转而想去申请数学教授胡尔维茨的助手,尤其是他听说胡尔维茨原来的助手去中学教书了,所以爱因斯坦对获得这个工作信心满满,写信给他当时的女友米列娃表示“根据神的旨意,我将成为胡尔维茨的奴仆”。 但很不幸,爱因斯坦曾经逃过不少胡尔维茨的课。 或许胡尔维茨教授已经忘了这些事,但爱因斯坦在写给胡尔维茨教授的求职信中却坦言自己较之数学对物理更有兴趣,而且还承认自己曾经逃过不少课,“这些课程我都不感兴趣,但我确实上过大部分课程”。
在这期间,爱因斯坦找了几个零星的家教工作,靠这个维持着生活。 在此期间,他还写了一篇有关毛细现象的论文,1900年底寄给了《物理学纪事》,次年3月发表,这也是爱因斯坦发表的第一篇论文。 即使在失业的压力下,爱因斯坦也在研读着玻尔兹曼的著作,创作自己的论文。 不过这篇论文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因为其中的一个基本猜想是错的。但这篇论文对爱因斯坦眼下有些帮助,因为他在写给其他教授的求职信中,可以附上一篇像样的学术文章了。
到了1901年4月,几近绝望的爱因斯坦买了一堆附有邮资已付回执的明信片寄出去,希望至少能够得到一个回音。 其中一张是寄给荷兰一位教授的,现在收藏在莱顿科学史博物馆。 这张明信片的“退还回复”附件没有被用过,这意味着爱因斯坦连礼节性的婉拒都没有收到。 在爱因斯坦去信的教授中,有一位是莱比锡大学的奥斯特瓦尔德,后来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爱因斯坦总共给他写了两封信,在信中卑微地表示“是否还有可能用得上一位数学物理学者?”,但两封信都石沉大海,没能得到回复。
事实上,从系里毕业的所有学生中,爱因斯坦是唯一一个没有找到工作的人。 在爱因斯坦深陷绝望之时,他的大学同学格罗斯曼给他写信,说伯尔尼的瑞士专利局很可能有一个审查员的空岗,格罗斯曼的父亲认识专利局局长,愿意推荐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高兴坏了,给格罗斯曼回信说:“我很高兴能够得到一个这样好的工作,我将全力以赴,绝不辜负你的推荐。” 甚至立即给女友米列娃写信:“这对我是一个多么美妙的工作啊!要是这件事成了,我会高兴疯的!” 不过这个工作并不能马上上任。直到1901年12月,专利局正式的招聘公告才出来。
在格罗斯曼父亲的帮助下,专利局局长哈勒尔显然将规定做了调整,使这个岗位非爱因斯坦莫属。候选者并不需要有博士学位,但必须受过力学训练,还要懂物理学。 爱因斯坦对米列娃说:“哈勒尔是专为我量身定做的”,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萝卜岗了。

有人以为这就是个小职员,那你就错了,那可不是“小职员”,是世界上福利最好国家的“金饭碗”了 首先,爱因斯坦当时是在世界最富裕国家之一瑞士,首都伯尔尼专利局的专利审核员。
我们再来算算爱因斯坦的这个“小职员”岗位有多少收入。 1902年成功申请到瑞士联邦知识产权局的专利审查员工作时,爱因斯坦成为三级技术专家(专利审查员),年薪3500瑞士法郎。 当时全世界还是金本位,1瑞士法郎约合0.2克黄金。所以他第一份工作年薪是780克黄金。放在今天按照金价差不多30万人民币的年薪
后来爱因斯坦创造广义相对论时,缺乏合适的数学工具,也是这位格罗斯曼给爱因斯坦介绍了黎曼几何,甚至大学时期爱因斯坦也是靠着格罗斯曼的数学笔记才没有挂科。 可以想象,如果爱因斯坦没有这位同学兼好朋友格罗斯曼,人生很可能就是另一种走向了。
实际上,这份工作几乎没有任何压力,甚至对于熟悉理论物理的他来说太轻松了。
以至于他在“闲暇期间”顺便弄了一系列水平能获诺贝尔奖的论文。
1905年4月,《分子尺度的新测定》(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05年5月,《根据分子运动论研究静止液体中悬浮微粒的运动》(有力地提供了原子真实存在布朗运动的证明)
1905年6月,长篇文献《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完整提出了著名的狭义相对论理论,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
1905年9月,《物体惯性和能量的关系》(提出了质量和能量的关系E=mc^2,为原子核能的释放和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就这样的悠闲工作,
1906年,他竟然还晋升了,成为了二级专利审查员,年薪4500瑞士法郎。
1909年,爱因斯坦结束7年的专利审查员职业生涯,平薪进入学术圈,加入苏黎世大学。
后来爱因斯坦出名了,1914年玻尔和能斯特两位大神,代表柏林大学聘请他去当教授,据说年薪是40000马克。 当时一马克等于0.36克黄金,也就是跳槽后第二份工作年薪14400克(14公斤)黄金。
但他因为拿份“小职员”的福利还没停止,因为这七年的“业务”,他开启了专利发明人生涯。
爱因斯坦的专利申请量据说有50件左右,但是因为后续的二战,在不同国家申请,很多已经不可考,但在美国申请的都有记录。
如一些有记录的专利:
1922年,爱因斯坦获得一笔2万马克的专利收入,是帮朋友发明的一种航海陀螺仪获得专利权。
1927年12月16日,爱因斯坦向美国申请了一件专利,
1930年11月11日授权美国专利,专利号:US1781541,一种制冷设备/冰箱。
1935年12月11日,爱因斯坦已居住于美国,其与德裔美国人布基共同发明申请了一种能够控制摄影光圈的设备,
1936年10月27日授权,专利号:US2058562。
这些专利实际并没有投入生产为他带来太多财富,主要是因为那时的他已经不需要了。
之后,凭借这些成果,才能获得当时学术界的足够尊敬,不管去哪所大学,都被礼遇,可以安心于授课和自己喜欢的研究。 我们都听过爱因斯坦拿1000美金的支票做书签,结果忘记,连书带书签都弄丢的故事。这很有可能是真的,因为以当时他在美国的学术地位,的确已经不需要自己花钱来安排生活。 而这一切,都始于他当初那第一份工作,专利局一份稳定高收入。

按现在的毕业生的情况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冷门专业劝退案例以及考编劝进案例。物理专业不好就业,哪怕是名牌大学(瑞士top2)+双学位+教师资格证也一样,一百年前就已经是了。 话说大学毕业以后,老爱到处求职,就是没有offer到手,狠狠地体验了一把“毕业即失业”。于是乎,老爱试图发挥专业特长,想当数学物理家教来赚点钱花,不仅收费低廉而且还能免费试听,可惜等了若干天也没有学生上门。最后,老爱只好去当公务员了。由此可见,宇宙的尽头是考编,可进可退。当然,考编这事也有门道在里面,托老爱同学老爸的福,专利局为老爱量身定做了一个岗位,可谓是“萝卜招聘”,不久老爱就顺利入职。 聪明如爱因斯坦都搞不定冷门专业就业问题,芸芸众生就不用考虑了。